一場培訓是不是能用一半的費用,一半的時間,得到的效果卻不減?
對此有四個做法:
第一個是有用,
第二個是少花錢,
第三個是少花時間,
第四個是心甘情愿。
從員工工作中遇到的痛點出發(fā),做讓人尖叫的培訓產品。
傳統(tǒng)企業(yè)的培訓效果是“高大上,聽不懂”,而互聯(lián)網企業(yè)追求“接地氣、講干貨、說人話”。
移動互聯(lián)網時代,該如何利用互聯(lián)網思維開創(chuàng)人才培養(yǎng)新模式?
這就要求我們對員工的服務必須接地氣,否則員工不買賬,我們的工作就沒有價值。京東目前有6萬多名員工,有上千名的中高層,僅培訓800名經理層就用了4個月的時間,費時費力,有時大家還沒空參加,而這個定式現(xiàn)在要被顛覆,我們需要重新思考:
第一,是不是一定要培養(yǎng)人?
第二,一定要開發(fā)課程嗎?
第三,一定要上課培訓嗎?
第四,如何讓學習變得簡單、快樂?
互聯(lián)網思維其實就是一種工具,能讓我們用新的思維方式來反思和工作。傳統(tǒng)企業(yè)的培訓效果是“高大上,聽不懂”,而互聯(lián)網企業(yè)追求“接地氣、講干貨、說人話”?;ヂ?lián)網思維催生了種種堪稱簡單粗暴的方式,卻往往能直擊用戶內心深處。
培訓的三種思維能力
劉秀光談到互聯(lián)網思維,實際上就是要解決“三個點”和“三大能力”的問題。
互聯(lián)網思維的三個點,其實就是痛點、尖叫點、引爆點。
痛點指的是用戶思維能力,你對用戶有沒有讀懂;
尖叫點指的是產品思維的能力,你能不能夠做出令人尖叫的產品,像微信就是這樣的產品;
引爆點需要有市場思維能力,也就是你的產品和服務能不能夠引爆讓粉絲誓死追隨。
那么,如何將這三種思維模式,應用到人力資源和培訓中?
過去,培訓的三大能力是講課的能力、開發(fā)課程的能力和班級運營的能力。如今有新三樣:
首先就是社群運營能力,你會不會讓粉絲玩起來;
第二,是多媒體制作能力,讓你想培訓的內容成為可聽、可視化的聲光電合一的產品;
第三,叫做爆點營銷,你會不會引爆一個問題,比如“爆款”就能招人氣,讓客流量上來,之后讓人不自覺地去傳播。
現(xiàn)在有一句話叫“飯前不拍照,臣妾做不到”。不是只有來吃飯的才叫用戶,真正的用戶是還沒吃呢,就先把照片傳出去了。圈里一百個人覺得這個店挺好,下回也要去,一個帶一百,這種用戶才是真正的用戶。
如果你要是能夠把學習產品創(chuàng)造出這種引爆點,讓大家能夠幫著你傳播,并且他還不覺得是在替你干活,這背后就是功夫。
培訓*目的是績效
最后,談一下為什么個體和組織都能心甘情愿的投入培訓。通過建立一種學習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讓學員自動自發(fā)地學習,以知識習得為方法,而目的是為了提升能力。
我們設計了“京東年級”這樣的能力等級項目,用一種顯性且易操控的方式,鑒別員工的成長與價值。京東年級能體現(xiàn)出員工的學習任務、知識貢獻等。同時,用各個年齡層都喜歡的語言表達和宣傳形式,引爆員工的熱情。
京東嘗試搭建了一個燈籠模型的方式,底座叫小的ELearning,我們把它做成每個崗位,每個層級必修課程的平臺,且考試都包含在這里;中間燈籠身是大的動態(tài)知識庫,包括京東TV,京東論壇,包括各部門的知識庫,把它變成共享平臺;
燈籠帽是挖掘,往往是京東大學內或者行業(yè)專家,基于業(yè)務部門需要,從燈籠身里列出來叫知識列表,當知識列表出來之后,其實就形成了課程開發(fā)初步的藍本。如果沒有這個素材庫,很多課程開發(fā)就都是原創(chuàng),有了這些積累就是二次開發(fā),更簡單,時間更快,這樣就變成搜集、挖掘和應用的循環(huán)過程。
互聯(lián)網領域*培訓師劉秀光導師認為:現(xiàn)在的智能終端設備越來越多,會推動培訓越來越快地從學習領域到績效領域。培訓能不能幫到績效,有沒有像顧問一樣去幫助它,你能不能做到用智能的系統(tǒng)去做推送,使人更輕松的工作,將決定人力資源工作的價值。
轉載:http://www.yniwn.cn/zixun_detail/5559.html